細分領域加速起“風” 環境監測市場將迎爆發期
發布時間:
2022-04-17 21:12
隨著生態文明戰略日臻凸顯,環保行業近年來始終呈現高速增長的迅猛態勢。在環保市場頻迎暖春之際,環境監測市場從中獲益明顯,并在環境污染治理、節能減排等諸多重點領域發揮這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,發展勢頭持續向好。
傳統污水、垃圾處理領域低價廝殺激烈,誰是環保產業下一個“藍海”?環境治理,監測先行。“十三五”規劃中明確“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”,業界普遍認為,環境監測行業將從“十一五”的監測網絡搭建階段,“十二五”的“以污染源監測為主”的階段轉向“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”的新征程。而這,也意味著環境監測行業正迎來里程碑式發展機遇。
其中,新環保法涵蓋了廣泛的監測參數,不僅有空氣自動監測、水質自動監測的常規監測參數,還有重金屬、VOCs、有毒有害氣體等100余種特征污染物監測參數,而上述環境剛需都為環境監測產業提供了新一輪擴容潮。與此同時,監測事權上收與環保垂管落地也相繼打開市場監測大門。誠如國控城市空氣監測站過去都由地方環保局來運營,監測事權上收以后,則通過公開招標由第三方公司負責日常運營維護。
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趙笠鈞此前亦指出,未來環保部門還要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,通過給企業頒發排污許可證,規定其一年的排污量是多少,企業則通過監測檢測形成自己的審計報告,然后向政府部門“自證清白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環境監測社會化成為環保系統推進監測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,監測事權上收為社會化監測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。
迄今中國約有600多萬個固定污染源,污染源監測主要由排污企業的監控構成。如果每個企業一年要花10萬—20萬元做檢測,環境在線監測設備空間無疑迎來空前體量,而這一市場規模也被定義為1萬億。更為利好的消息是,隨著國家對環境監測行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加大,,環境監測站點增加以及環境監測技術升級,“十三五”期間的環境監測行業也將延續行業高景氣度。
但環境監測檢測的客戶也與傳統的環保產業有所不同。傳統環保產業如污水處理廠、垃圾焚燒廠等,一單的規模都是上億元,而監測檢測企業的客戶則從“小賣店”開始算。雖然市場規模較小,但未來巨大的增量市場可期。具體來看,隨著監測網絡范圍持續擴增,縣級行政單位為主要依托的“省控點”網絡建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。而監測指標的增加,則將使得VOCs和重金屬監測成為新的市場藍海。
同樣備受業界關注的還有監測領域的擴展,由大氣污染防治、水環境治理轉向土壤修復領域,從地表走向地下與空中。國內機構預測,隨著國家與省級監控兩級監控體系的建設、第三方評估和質控手段的引入,提供優質數據與污染物分析、溯源等技術的第三方監測服務機構,將率先喝上紅利“頭啖湯”。
誠然,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在促進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的同時,也促進了第三方環境監測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。有分析指出,環境監測行業產業鏈分工正逐步形成,大部分企業以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制造和系統集成為主,在零備件供應、系統集成、設備制造、運營服務等方面形成了若干有特色、有實力的企業群。而隨著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,環境監測設備的研發制造也將形成了一定規模。
短期來看,由于“大氣十條”終期考核、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投資都將于2017年完成,大氣、水環境監測設備投資未來兩年的確定性較強。而從宏觀方面考量,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,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?;驅⑼黄?000億元,5年復合增速約為25%左右,有望成為新的“風口”。